在数字化时代,人人离不开电脑。个人电脑发展到现在,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形式:曾让人叹为观止的微型计算机与笔记本电脑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,人们现在早已经习惯了智能手机、智能手表等形态各异的计算设备了。可以说电脑现在真正是走进了千家万户,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。

image

如果某一天,你发现自己的电脑、或者手机,突然坏掉了——毫无征兆地无法启动的时候,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?

最近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。一台 2015 年买的 NUC 迷你电脑,突然就无法启动了。先是无法启动,上面显示一些不认识的英文提示。过了一个晚上,好像启动成功了,但是没多久还是卡住了,继而进入了蓝屏状态。

image

电脑看起来是出了什么大问题。我开始考虑,如果它真的坏掉了,我该怎么办?由于早就过了保修期,且在过年期间外出维修显得不切实际,所以维修几乎不太可能。况且,我自己对电脑略知一二,修电脑的过程基本就是换元件。只要知道什么元件坏了,自己动手也毫无难度。

这回,偏偏是硬盘出现了问题。也就是说,即使通过把硬盘换掉把电脑修好了,它还是变成了一台新的电脑!那与新买一台电脑又有什么区别呢?我猛然发现,在这台刚刚坏掉的电脑里,我更在乎的是其中的数据,而不是用以支持电脑运行的其他物理硬件(比如,机箱、电源和主板等)。这时,即使电脑已经换新,但它只是一台空的计算设备而已。在如今的年代,一台运行中的电脑是容易获得的。而我的电脑之所以珍贵,是因为它里面保存着我的数据,关于我的数据。

所以,电脑里的数据到底是什么呢?

我们不少人都有更换手机的经历,无论是更新换代,还是旧手机突然坏了不得不换,我们基本都不止换过一次手机。换手机的步骤是相对简单的:

  1. 插入 SIM 卡,设置手机的名称、时间日期、语言键盘、以及数据网络和 WiFi 等信息,确保网络连接成功
  2. 把原来的联系人导入到新手机里
  3. 在新手机里下载之前在用的各类 APP,在各个 APP 里登录自己的账号,有时需要根据 APP 的提示绑定新的手机

经过这么几个步骤,基本上新的手机就可以用了。

image

我将第 2 步单列出来是因为,我们大多数人对手机的第一反应仍然会认为它是一个打电话的设备。不过,用上智能机之后,我们发现连“接打电话”的功能,也被做成了一个 APP,只不过是手机出厂就附送、不需要自己安装而已。也就是说,导入联系人以便接打电话的过程,与第 3 步并没有实质区别。尤其是,现在包括 iCloud、华为账号等功能都提供了联系人同步功能。这更使得第 2 步与登录 APP 并同步其中的数据的过程几乎完全一样了。

这样,换新手机的过程,就变成了两步:

  1. 插入 SIM 卡,完成手机的设置
  2. 下载各类 APP,登录并获取自己的数据

正是因为如此简单,我们才对换新手机不那么排斥。相反,要换新手机的时候,人们通常是迫不及待的。

那么为什么情况变成了电脑,如果要更换一台电脑,我们却会不安起来?这大抵是因为,电脑上的数据太多了,我们担心这些数据可能会随着电脑的损坏、更换而丢失。

这里体现了电脑与手机的关键差别。

在手机上,除了录入的联系人、拍摄录制的照片和录音等少量属于自己产生的数据,其他数据都是各类 APP 产生的(比如,微信里的聊天记录、京东的购物记录等)。我们在使用这些 APP 的时候,通常会注册并登录一个用户身份;要更换不同设备时,只要登录同一个用户身份,其中的数据就会自动同步下来。正因如此,我们甚至不会去注意到这些 APP 里存有我们的大量数据。

与手机不同的是,电脑上存有许多由我们自己创造的数据。因为电脑除了作为娱乐工具用来看电影、打游戏之外,它还是主要的生产力工具:我们用电脑来完成创意设计、图片修葺,以及书稿撰写等大量实际内容创造工作。这些劳动成果对应的数据,通常会直接保存在电脑硬盘上。

image

假以时日,这些数据大量积累下来,就变成了“剪不断,理还乱”的状态。同时,我们也越来越担心万一哪天电脑罢工了,自己几年如一日的劳动成果也会随之付之一炬。

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。只要循着手机的思路,让电脑上的数据也像手机里的数据那样自动同步和备份,后顾之忧就轻松消除!

有人说,每次换手机时,通讯录和照片的同步与备份好像也并不轻松。如果确实是这样,那是因为,这些人没有让这些数据保持与云端的同步。一旦建立与云端的同步,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

正是因为平常就保持着云同步的习惯,所以这次电脑出现问题对于我来说,基本上没有造成任何数据的丢失。我只要换一台电脑,就可以无缝地继续使用我的数据:没写完的文章可以继续写,没看完的电影还可以继续看。

作为例子,下面是我的电脑上的一些数据,相信大家的数据也是类似的:

  1. 个人信息,比如身份证等各类证件的扫描件
  2. 一些重要个人数据的备份,比如网站登录密码等
  3. 来自手机的照片、视频备份
  4. 电子邮件和日历
  5. 平常下载累积的各种精(dao)彩(ban)音乐和电影
  6. 程序设计文档和代码
  7. 撰写、翻译的文稿
  8. 各种演讲用的 PPT 及素材
  9. 从网上摘抄、手动输入记录的信息
  10. 下载的各种其他资料,比如电子书、软件、表情、图片等

我的数据分别存储在这些位置:

  • 局域网的外置存储(下载的电子书、软件、音乐与电影等)
  • 云端存储服务(重要的个人文件、代码和设计成果等)
    • 电脑同步服务(浏览器设置、邮件、日历和通讯录等)
    • 特定功能的网站(代码,笔记和文稿等)
    • 云盘(重要的个人文件、自己拍摄的照片等)

所谓“局域网的外置存储”指的是,我在家庭网络中架设另一台小型服务器。它的作用是为同一网络的其他电脑提供存储功能,实际功用相当于一个移动硬盘。比移动硬盘更好的是,借助网络的连接,我可以随时访问存储在它里面的数据,而不需要经常将硬盘从电脑上插上或取下。现在市场上的 NAS 产品丰富多样,选取一款数据可靠,运行安静、省电的放在家里就可以了。

我使用的云端的存储又可细分很多种。有存储文件用的同步云盘 OneDrive;有用来存储笔记摘录的笔记服务 Evernote;还有存储代码的各类网站,比如 GitHub;以及用于存储浏览器、邮件与日历等数据的微软账号同步服务。云端的存储通常是自动同步的,无需任何手动同步操作。

最终,在本地电脑上只剩下一些临时取用的文件。一个文件的内容一旦形成相对固定的版本,它就被同步或备份到上述存储设施中。这样,即使某台电脑偶然间坏掉了,也就不会对我们的数据可靠性造成威胁,甚至是正在进行的工作的影响都不会太大。

存储设备拓扑关系

云盘存储由于有商业公司运营管理,往往更为可靠。但云盘会按使用的空间或传输文件的网络带宽持续收费,因此会产生长期成本;而本地局域网的外置存储相对更便宜,一次购买、持续使用,且传输速度快速,缺点是存在一定的损坏和丢失风险,还要自己交电费、做维护。考虑到这些成本和使用体验的区别,可为不同类型的数据选择对应的存储方法,以便实现效益的最大化。

我将自己的数据按照三个维度进行归类,上面 10 种数据都可以按这些维度进行评估:

  • 是否为自己创造
  • 数据价值是否珍贵
  • 文件体积大小如何

image

在这三个维度都占优势的那部分最核心数据,优先选择存储在云端。而其余数据则考虑放在本地外置存储,或者不做长期保存。根据个人的情况不同,有可能你评估数据时的维度与我的有所不同,但只要它们能用于指导如何高效地存储数据就都可以。

如果按这个方式去管理自己电脑上的数据,相信大家就不再需要对单台电脑的损坏过于担心了。因为最重要数据总是以最好的方式被保护着,即使没那么重要的数据也不再依赖单台电脑的可靠性。当然,任何投入都是要考虑成本的。无论是放置在家中的小型存储服务器,还是各类云端的存储都会带来一定的成本。这个需要自行权衡其利弊。

其实上面的介绍的方法正体现了云计算的思路。云计算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不再依赖固定的计算和存储设备,只要资源在被需要时能够很快取得,我们也就不再需要去关心它真实的存储位置了。

原来,我们每个人不知不觉之间,已然进入了云计算的世界。在云时代,如果电脑坏掉了,真的只要换一台就行了:其他的,交给云来解决。